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一捆捆剛從田里拉回來的秸桿被切斷、除塵、烘干。待后續加工后,不日將從大連港被裝上貨輪運往日本。中國黑土地產出的高蛋白水稻秸稈,正是受歡迎的飼草。
車間里,“90后”張帥忙著檢查草的溫度、濕度,水稻秸桿離田后的每一步技術處理,他都要全面把關。他是推動秸桿“出海”的年輕農民,也是黑土地上的種田大戶。
張帥所在的吉林市永吉縣萬昌鎮是中國農業大省吉林的水稻核心產區,全鎮1.2萬公頃水稻每年要產生秸稈5萬多噸。張帥的新業務是變廢為寶,讓秸稈的“身價”倍增。
“做好、做深農業”是張帥的職業目標。近些年,東北地區優質農產品不斷出口海外,當地很多新農民也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日本市場對飼草的需求量很大,我們產出多少就能接收多少。”張帥經營的吉林農業公司,開足了生產馬力。
實際上,吉林省正在全面推動秸稈出口這項業務,豐富的秸稈資源成為國際肉牛養殖產業的飼料來源。在長春、四平等地,部分農業公司已在國際市場搶占先機。
今年,張帥與合作伙伴在臨近鄉鎮投資200萬元又建了一個新廠。“我們接洽了日本的商會,以讓生產和出口都更有效率。”按照他的計算,每噸秸稈多的可帶來300美元的收益。除了對日出口,他還在聯絡韓國的企業,擴寬秸桿“出海”路徑。
眼下,加工車間里的工人們忙著將庫房里存放的秸桿加工成飼草。“今年收了5000噸秸桿,全部加工完要四五個月。”張帥希望能夠“消化掉”附近鄉鎮大部分的秸桿。